close
約翰.納許最後的復原,不是藉助藥物,而是強烈地自我趨策,強迫自己排斥過去
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,努力從現實中甦醒過來。而塵世中思緒清明的人,又可曾從
理性的態度,檢討並拋棄一己之私的偏執,冷靜回歸民意的傾向。
受困多時的靈魂,也許是某些人眼中的「美麗心靈」(A Beatutiful Mind),但卻可
能是另一些人生命中的真實魅影。《美麗境界》小說中文版隨著電影在台同步推
出;電影的觀眾,在看前半部時,會為數學家搖身一變為情報員而興奮喝采;也沈
浸在天才與美女結合的浪漫愛情故事中。但急轉直下的劇情,使電影漸被悲劇氛圍
所籠罩。結尾所傳遞的是一個真愛戰勝病魔的偉大教訓。小說的主旨也是如此,但
卻凸顯了更多的人性幽微。
原來天才雖愛著美女,但天才遇見美女時,卻有狠心地拋棄祕密情人及私生子之事
實。
而圍困天才三十年的恐怖病魔,竟也同樣糾纏天才後人。電影與小說,一虛一實;
瘋狂與清醒,亦是一虛一實。兩相對照,反映人間世的無常。
電影將小說的動人元素加碼發揮;小說將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,如縷舖陳。小說讓
我們進入了一個天才的社會,發現到天才也做俗事,追求女友,可能更為笨拙,更
無情趣,更需要引證學理來加強自信。小說也觸動我們的悲憫之情,喚起我們對慈
悲的尊重。
在約翰.納許的人生中,有大半是成為普林斯頓大學裡的幽靈,陌生人走近他時,
他會先問身邊認識的人,「我旁邊真的有個人嗎?」因為真實與幻影,他早已無從
分辨。他的原力,是靠伴侶、同事、同學、學生及同輩的「同理心」加持,而得以
回復。
約翰.納許最後的復原,不是藉助藥物,而是強烈地自我趨策,強迫自己排斥過去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,努力從現實中甦醒過來。而塵世中思緒清明的人,又可曾從理性的態度,檢討並拋棄一己之私的偏執,冷靜回歸民意的傾向。
納許以天真的直覺,在高深的學術領域中,堅持原創性的研究。他的病症使他忘了追求學術潮流,只懂得追求真理。這種不花俏的研究態度,足以令未喪失心智的投機學者慚愧。他輕蔑真理、挑戰權威、耐謗耐辱的研究精神,為學術殿堂注入思想活泉。
在一個講求速食、追求效率,或者追求功利的時代中,奇蹟來的太晚,就不算是奇蹟了。因為那讓人錯失最適合被讚美的時刻。約翰.納許,一個風年殘燭的垂垂老者,如鬼魅般生存二十多年後,竟以寥寥三篇,不到三十歲就已寫成的論文,輕摘諾貝爾經濟獎的桂冠。這項榮譽除了是對他早慧天才的尊崇外,亦是對他人生奮鬥的謳歌。(文/megan)
願我能堅強如他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